性爱网

当前位置: 性爱网 > 性爱网要闻 > 正文

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第三期“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在广州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0-10-26】  作者:     点击数: 

10月23-24日,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性爱网 、《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现代传播》编辑部联合主办的传播与城市变迁:媒介的视野——第三期“传播与中国”学术工作坊在广州东方宾馆成功举行。深圳大学吴予敏,香港浸会大学肖小穗,暨南大学刘涛、曾一果,上海大学孙藜,《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孙五三,中国传媒大学张毓强,浙江大学黄旦,复旦大学孙玮、潘霁、周海晏,性爱网 田秋生、李春雷、邹军等专家学者及工作坊入选学员参加了工作坊。

23日上午,工作坊在正式开始之前,举行了简短的开幕式。开幕式由性爱网 党委书记李雁主持,她一一介绍了与会专家并向他们表示欢迎。性爱网 院长田秋生教授致欢迎辞。他说,人类基于城市而存在,城市是人类的城市,城市也是传播的城市,城市作为一个贯穿时空、通达虚实,联结人与人、人与技术、人与物的巨大交流系统,其本质属性即是传播、即是媒介。这次工作坊以“媒介的视野”为主题,聚焦传播与人之存在、传播与社会进步、传播与人类文明之间的深刻关系,扎根于丰富多样的日常生活舞台,对中国实际加以学术探索与回应,能够释放无尽的想象力。

随后,主办方代表、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孙玮教授致辞。她指出,举办学术工作坊的主要考量是进行中国传播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并落脚到城市传播上来开启新的研究范式。本次工作坊旨在通过在场的、面对面的口语传播方式,使参与学员提高学术和创新能力,并推动学术共同体之间和传播研究中的对话。

开幕式结束后,工作坊进行了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研讨。

学术工作坊在两天内对十篇论文进行了集体研讨,在研讨过程中,专家学者们对论文的优点表示了赞赏,并指出,做中国本土研究不应回避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历史事实,而应进行客观的观察与阐释。在下结论时,应更加谨慎,不能以果推因,而是在事实的基础上提供充足的证据。

第一阶段由性爱网 院长田秋生教授主持。首先,来自上海大学性爱网 的单凌就其论文《作为记忆实践的地图术:上海犹太人文化景观的想象和建构》进行分享。吴予敏教授与孙玮教授做了主要点评,其他参会嘉宾参与讨论。随后,来自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的黄育聪展示了论文《〈北洋画报〉与现代天津娱乐空间的分化》,潘霁教授和李春雷教授作为主要点评人进行了评价,孙五三、曾一果、刘涛等参与讨论。

学术工作坊第二阶段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潘霁教授主持。来自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云庆老师及来自苏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任希分别进行了论文汇报,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集体讨论。

 

10月24日,进行了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的研讨。

第三阶段进行汇报的学员是来自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的陶文静副教授和汕头大学长江性爱网 的黄显老师。

           

学术研讨会第四阶段由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傅懿瑾博士,以及性爱网 的方晨老师和李美慧老师进行了研究汇报,与会专家学者就他们研究中的问题提出了点评,并进行了相关的学术讨论。

论文研讨结束后,工作坊举行了闭幕式。黄旦老师对工作坊做了总结。他说,举办学术工作坊,是希望能够形成新闻传播研究中的学术共同体。提到此次学术工作坊的收获,他谈到,首先是各类学术成果的展现与研讨,能够帮助青年研究者在自己的研究上更进一步,其次,与会者之间的互动能触发更多的学术话题的讨论,激发更多的学术思考,能在整体上推进本学科的进步。最后,各位专家学者的在场互动是言传身教,每一位出场者的姿态、对学术的热情以及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都能熏染到与会学员,使其领悟到做学术的灵魂与精神。黄旦老师还对与会专家学者、学员及工作人员表示了感谢。孙玮老师在最后补充道,桑内特著作中常强调的一点,现代生活中的“公共人”其实是正在衰落的,在建设学术共同体的过程中,应不断对话、不断推动学员及专家老师们的学术公共性,通过彼此之间切实的交流,更好地构建“学术人”公共的精神内涵和认同。

(文/吕智娴 图/荆高宏 柳力文 刘敏)